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首页(封)>议政献策
关于我市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5/04/27 03:04:01 【字体:][][
责任编辑:

强基础 重服务 惠民生

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关于我市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市确定了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文化基础设施是承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支撑,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载体。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市政协常委会将加强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课题,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对我市重点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使用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以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根据这一战略部署,我市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强市、文化惠民的总体工作目标,将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大民生项目有序开展重点推进,形成了群策群力,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局面。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早,并不断有所创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诸如儿童公园、工人文化宫、新华书店、八马路电影院等文化设施业已建成。1978年,我市开始筹建四平市人民剧场和艺术剧场;1982年和1987年,又开始建设市图书馆、市博物馆以及市群众艺术馆、市朝鲜族艺术馆。几所场馆已为四平人民服务30余年,它们见证了四平文化事业的跌宕起伏,为适应满足四平人民文化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我市对已有的馆所进行了重修改建,强化了场馆的服务功能,完善了部分场馆初建时的一些功能要求。已陆续对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群众艺术馆、朝鲜族艺术馆整体进行维修、改造,从而使老场馆焕发了新活力,继续完成着为四平人民的文化生活服务的光荣使命。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文化事业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近些年,我市更加着力打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面向大众的文化设施。其中,四平战役纪念馆比较具有代表性,它以“四战四平”为背景,是吉林省唯一的军事题材专题纪念馆,2006年建成后,与东北民主联军一四平指挥部旧址、四平保卫战前线指挥部旧址等共同组成红色教育基地。2013年,该馆又增添了幻影成像项目,丰富了参观内容,突出了教育的目的。

此外,我市抓住国家关于“十二五”期间扶持地市级“三馆”建设的机遇,积极立项,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4600万元开始筹建文化活动中心(即文化新馆)。新馆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展览馆、大剧院和读者服务中心等,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新馆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图书阅览、文物展陈、文化活动开展,少数民族艺术推广、美术教育与陈列、会展中心等十大功能,从而彻底改善四平城区文化设施落后的面貌,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使用并重,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的目标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市已建成包括四平战役纪念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市朝鲜族艺术馆等“五馆”以及市人民剧场电影城、书城,它们与英雄广场等文化广场共同构成我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为了履行文化惠民的职责,这些场馆不断开拓自身业务,向四平人民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特别是“五馆”积极向公益性靠拢,已全部向群众免费开放。

四平战役纪念馆是我省唯一一家军事专题纪念馆,2008年率先实行免费开放,每年接待观众30万人,讲解2000余场。此外,我市还经常利用战役纪念馆开展书画作品展,唱响了四平文化主旋律。市图书馆不仅本馆以丰富的馆藏飨悦读者,而且积极开展分馆建设。已在四平市区建设10个分馆2013年,完成了吉林省图书馆四平市百姓书房建设。今年,完成了四平市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并正在着手设立文化共享工程活动室

市博物馆馆藏十分丰富。其“精品火花展”享誉国内外,成功赴台湾展览,并与辽源市进行了馆际交流巡展。市群众艺术馆和朝鲜族艺术馆定期举办舞蹈班、音乐班和韩语班,今年开展了“百姓健康舞”培训活动,免费培训了500余名的社区文艺骨干。在“首届全省市民文化节百姓健康舞大赛”中,我市获得一等奖、最佳组织奖和最佳优胜奖。四平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公益性演出,每年完成送戏下乡近百场。今年,该院团受省文物局委托排练了一台主题文艺节目,现已赴各地巡回演出22场,观众达5万人。

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的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工作成绩斐然,但面临日益增长的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明显滞后

    近些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与之相比,我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明显滞后,规划不明确,措施不具体,造成场馆老化、面积狭小、设施陈旧等问题。市图书馆和市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和市朝鲜族艺术馆、人民剧场和四平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均存在合用办公楼的状况,规模偏小。其中,市图书馆为3138平方米、市博物馆2673平方米、市群众艺术馆和朝鲜族艺术馆共为1114平方米、人民剧场为3000平方米、艺术剧场为1096平方米。由于条件有限,很多时候无法提供舒适、便捷、安全的文化活动环境和服务,难以保障人民群众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二)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但是,近些年来,我市将更多的财力集中于经济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公共文化活动经费。目前,文化场馆的运行费用一直依赖上级拨付的专项经费,市本级财政投入有限。“五馆”免费开放以来,按照国家、省、市各自承担50%:25%:25%的比例,我市所应承担的“五馆”免费开放经费没有划拨到位,影响了场馆的正常运转。在这次视察图书馆中,我们看到馆中珍藏了大量古籍、孤本,但藏书条件极其简陋,甚至没有像样的樟木书架,不利于珍贵图书的保护和收藏工作。

  ()特色馆专题馆建设不足,对四平的历史文化缺乏有效传承

目前,四平现存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仅是常规性场馆,缺乏独具四平地域特色及文化特色的民间馆、专题馆等,没有“立得住、叫得响”的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和品牌。四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迹遍布于四平大地,但我市现有的具有文物保护、历史留存、文化传播功能的只有四平市博物馆、四平战役纪念馆和叶赫古城遗址等几处场馆和遗址纪念地。由于不能很好保护,一些文化历史遗迹及珍贵文物正在逐渐消失或散落各处。通过调研我们就了解到,一台中东铁路时期的火车车头就因为无处安置而其他城市的博物馆收藏。这极其不利于我市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均等性和便利性体现不充分

公共文化是面向大众、服务群众的,因此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遵循公益性和基本性,更要突出均等性和便利性,使全市人民都有均衡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权利。而目前我市的文化设施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地点过于集中,如现有的文化场馆大部分坐落于铁西区,文化设施覆盖面低。对于最方便广大群众开展活动的社区和街道,虽也配备一定面积的文化设施用房和室外活动用地,但开发和使用不足,不能有效开展社区群众的文化活动。

三、加强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民生,促和谐的题中应有之意。为此,市政协在对现有文化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科学制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重点突出,有序推进

    科学制定规划,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纳入我市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保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受我市公共财力有限性的制约,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上要科学划分公益性与经营性项目建设;要合理安排长期性与短期性项目建设,对标志性的体现城市文化形象的设施优先建设。重点提高“文化新馆”建设的支持力度,有关部门应给与大力合作,确保该项目有序推进,避免出现新馆建设半途而废或由于装修、设备等问题,无法正常使用等问题的出现。对已有的文化设施改造项目,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在建设规划上要坚持标准。

   (二)完善公共文化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准入门槛,形成“全民参与、富有活力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格局

政府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为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总量。同时,积极“外引内联”,经营性项目根据市场需求,社会化运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工作。据了解,吉林特色文化品牌——东北风即把在长春周边创建连锁剧场确定为今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而刘老根大舞台也有意在我市设立分剧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有利契机,拓宽投资渠道,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格局。

  (三)重视特色文化场馆建设工作,将文化传承与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有机结合

我市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1300多处,散落民间的历史文物更是不计其数,必须尽快建立各种博物馆、展览馆和遗址公园。据了解,我市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和框架。具体包括筹建四平历史文化街区、四平工业遗产园区、二龙湖古城遗址博物馆、叶赫部王城遗址公园、二人转博物馆四平分馆。建议这些项目不要仅仅停留于“积极争取、上报审定,列入计划”等阶段,有关部门要拿出具体措施和建议,尽快实施

  (四)重视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要把文化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基层,转移到社区。社区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前沿阵地,要重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和使用,在保证场地、保证资金、保证人员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社区群众的潜能。同时,完善机制,建设文化小集群,设图书分馆延伸图书馆服务领域有效完成四平市百姓书房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实现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奋斗目标,就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最终实现以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来促进高质量的科学发展、高水平的社会和谐。


                                                                        (来源: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吉公网安备 22030202000041号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平市委员会 备案号:吉ICP备14002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