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首页(封)>政协事务>理论研究
提升人民政协广泛凝聚力的理论研究
提升人民政协广泛凝聚力的理论研究
时间:2019/09/11 10:09:56 【字体:][][
责任编辑:

提升人民政协广泛凝聚力的理论研究


孔祥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目标伟大,我们的愿景越光明,我们的使命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需要汇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指出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处于凝心聚力第一线。凝聚力问题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事,更是人民政协工作的头等大事。那么,怎样提升人民政协的广泛凝聚力,就成为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一、认清提升人民政协的广泛凝聚力意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试想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能够历数千年风云变化,经历一次次天灾磨难,面临一次次外敌侵扰,迎受一次次异邦文化的冲击,为何依然能够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细思极虑,能够支撑我们顽强生命力的,不是因为我们天生强大,而是我们找到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凝聚力。

自古以来“凝聚力”都为中国人所重视。中国人将“凝聚力”看作是战胜困难的手段,所以中国人有“人心齐,泰山移”、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之说;中国人将“凝聚力”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中国人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中国人将“凝聚力”看作是成人成事的重要途径,所以中国人有“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有“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之说。在中国的大地上,“凝聚力”是时间的积淀,是历史经验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历史的经验、发扬传统的凝聚力智慧,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团结起来共同建立了爱国统一战线,此即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致赞同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诞生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根据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时签定的《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同盟和无党派社会贤达代表共38人,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即“旧政协”)就重组政府、整编军队等重大问题达成了五项协议。虽然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但各政党以民主协商国事这一方式却“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召开,人民政协正式成立。出席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人士共662人,包括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各地区和各界代表,汇集了国内一切拥护人民民主的进步力量。人民政协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承担起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各种社会力量为实现国家总任务而奋斗活跃国家政治生活、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扩大国际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新中国各项建设贡献了力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说:“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推动人民政协性质和作用载入宪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通过修改宪法明确这一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性质、主题、职能。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制度保障。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强调要进一步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人民政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建言献策,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

回顾历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民政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凝聚力文化在近现代以来的最优秀的表现形式。人民政协以其巨大的凝聚力为近代以为的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实践,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政协必将继承光荣传统,以其更广泛的凝聚力,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献。

二、明确提升人民政协的广泛凝聚力的方向。

提升人民政协广泛的凝聚力问题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时代课题。那么,这一问题的关键点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中国的凝聚力文化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成己成事,关键在于它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对此,我们可以用物理学上的“合力”说明其中的道理。物理学中“合力”的概念是,“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我们通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和原来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换句话说就是当我们难以用一个力提升或拉动一个重物时,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不同的力的“合力”来完成。这几个不同的力,可以有大有小,但是能够构成“合力”的充要条件是它们必须要有相同的方向或趋势,如果方向完全相同,则能够达到最佳效果。物理学“合力”的意义提示我们,在“凝聚力”的问题上,有明确的方向,至关重要,有明确且相同的方向则为最好。人民政协的凝聚力亦是如此,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组成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甚至会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于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要使这样一个团体产生凝聚力、发挥凝聚力作用,最关键的就是要使他们的“力”指向一个明确且共同的方向。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人民政协自其成立之初,就有一个明确且共同的方向,这个明确且共同的方向就是“爱国主义”。我们必须承认“爱国主义”是人民政协“永恒”的主题,它并不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忠诚”。但是,我们也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即 “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之相适应。比如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复杂,中国向何处却成为亟待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毛泽东认为,爱国主义就是保卫祖国反抗侵略,责无旁贷地争取抗战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中首次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中国人民今天的爱国主义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它的内容就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就是保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果实,就是拥护新民主主义,就是拥护进步,反对落后,就是拥护劳动人民,就是拥护中国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国际主义联盟,就是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时间发展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70周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上论述充分说明,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新时代已经赋予了爱国主义新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也就是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前人民政协工作全新的历史史命,是当前人民政协最明确的工作方向,人民政协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这个明确且共同的方向而展开。

三、坚持提升人民政协的广泛凝聚力的方法论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紧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方向是明确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政党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让更广泛的人认同它、接受它、并全心全意为之而努力奋斗。在这个意义上,人民政协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原则是提升人民政协的广泛凝聚力的关键环节。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保证。人民政协的事业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必须提高自身履职能力的建设。人民政协的广泛凝聚力问题首先是人民政协的内部问题,要提升人民政协的广泛凝聚力,必须加强人民政协自身的履职能力建设。人民政协自身的履职能力,在思想上,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强烈的政治认同感;在实践上,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把握能力,具有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人民政协在面对社会发展和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变化时,才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不动摇,才能够有能力排除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够不失时机地扩大团结面,拓展有序政治参与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为提升人民政协的广泛凝聚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政协最广泛的凝聚力在“人民”,如果人民政协的重大工作,重大决策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愿、暖民心,相信一定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赢得人民群众的最大支持,收获人民政协最广泛的凝聚力。

第四,坚持“协商民主”的工作总原则。毛泽东同志说“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要协商。”周恩来同志说“新民主主义的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让人民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人民参与国家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就要用人民的办法,这就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发扬人民的民主精神,进而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协商民主使全体人民的主人翁意识转换成了最广泛的凝聚力,由此可见,要提高人民政协最广泛的凝聚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协商民主”的工作总原则。

人民政协的广泛凝聚力问题是一个理论理性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理性问题。在其现实性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是实践理性要受到理论理性的统摄。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理论上认清它的意义,明确它的方向,把握它的方法论原则,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做到有动力、有方向、有原则、有信心,才能够开发出更多的具体实施方法,才能够推进人民政协的广泛凝聚力实践性工作的顺利进行。

 

 


吉公网安备 22030202000041号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平市委员会 备案号:吉ICP备14002231号-1